在学馆,从最基本的苏州方言“你”、“我”、“他”学起,一切都是新鲜的、未知的。学馆的教室贴着“说噱弹唱,学无止境”八个大字。老师非常严厉,定下的任务,不管你用什么办法,花多少时间,哪怕死记硬背,当天也非得完成不可。新鲜劲一过,就觉得枯燥无味起来。好在有很多德艺双馨的先生,总是无私地给予帮助。杨德林、张振华、薛惠君、沈世华、吴君玉等先生都曾前来指导。朱琳说:“正是有了这些老艺术家手把手地教授,传统艺术才能以最鲜活的形态传承下来。他们总说,我们是评弹的希望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是对我们多大的期望啊!”
她说:“还记得‘老顽童’杨振言老师,总是开玩笑叫我‘小朱老师’,和我们打成一片。我的搭档陆嘉玮跟他学过《描金凤》,杨老师去世的时候,陆嘉玮哭得两眼肿得跟核桃似的,无法上台演出。有时候,我们真怕自己不够努力,愧对老师的谆谆教诲。我们真想有机会再聆听他们的指导,再多学一点他们的经验,真想念他们!”
2000年,这批学员进入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学习升造。进一步的学习,巩固了基础,掰正了唱腔、情感的不到位,搭好了架子。两年以后,朱琳正式进入了上海评弹团,成为了一名青年演员。
“守家护业”
上手陆嘉玮和朱琳是同班同学,彼此十分了解,但年轻气盛,有时候难免会有摩擦,多是为了专业上的问题。而正因为他俩是上下手搭档的关系,所以每次矛盾的解决,其实也是在积累默契、丰富演出经验。从2004年9月开始拼档,两人师从国家一级演员张振华、庄凤珠,学说长篇弹词《神弹子》。
得知举办“江浙沪优秀青年评弹演员金榜大赛”,他俩都不太愿意参赛,主要是觉得自己码头跑得不够,没有信心与别人竞争。连先生都觉得他俩太年轻,欠缺舞台经验,表演稚嫩,没有把握参加这么大的比赛。说个笑话,如果搭档经验足,有点错误都能弥补过去。而两个新人搭档,往往上手一错,下手就不知道如何接下去,下手抛错“钩子”,上手也会目瞪口呆。评弹团团长秦建国给了青年人很大的鼓励。赛后重遇秦团长,他这样评价爱徒:“朱琳样貌好,唱腔好,也用功。上海评弹团的传统是上手强,为了培养好的下手,我们配备了最好的老师,也千方百计为她们多提供机会。这次比赛上海团两位‘厉害’的下手能脱颖而出是有基础的。”
领导的鼓励给了朱琳莫大的支持,参加大型比赛的经验,也对朱琳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。朱琳说:“在比赛过程中,我有机会学到别人的长处,也有机会注意到自己在平常表演中疏忽的细节。细微处常见真功,细节点会定成败。大赛是学习、交流的平台,使我迅速成长——第一次放了单挡,第一次一人挑起花旦、青衣、小生、老生四角,第一次唱了候调……大赛对我的心态也是一种磨练,决赛由于过于紧张,抽到了从未尝过的侯调,虽然唱得不错,却因为兴奋过度导致知识问答环节,明明答案就在嘴边就是张不了口。可见我的状态还不够稳定,意念不够集中,容易受干扰。”
她说:“大赛也为我指明了今后的方向。书到用时方恨少。在艺术的道路上,永远都没有终点。今后一定要有计划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,不断积累舞台经验,不断向前辈学习求教。能够在比赛中取得成绩固然重要,但我们年轻演员通过这次大赛收获的远远不只是成绩和排名。希望我们能从此走上一个新的台阶,用自己的努力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——评弹‘守家护业’。”她说,获得“十佳选手”,起点就高了。感谢领导的鼓励,压力越大,进步越快;感谢师长的鞭策,要求越高,步子越大。她说,年轻演员往往因为忙于演出,忽略了文化学习。然而,作为传统艺术工作者,不仅要精通业务,更需要学习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,也需要了解更多现代先进文化,希望自己更注意兼收并蓄,成为一个有底蕴的评弹演员。
